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是因为患儿在出生时往往看不到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被发现,开始为小的红色斑点,随后迅速的增长,1岁到2岁发展的迅速。女性的患儿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草莓状血管瘤到底怎么检查?草莓状血管瘤有哪些的临床症状?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一般刚出生就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长大,初开始是一块红斑或这红点,逐渐的连成片,逐渐的开始高出皮肤,高低不平,外形像草莓,所以称为草莓状血管瘤。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的特点: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Kasabach-Merrit综合症是相对常见的毛细血管瘤相关的综合症,于1940年首次报道。表现为婴幼儿大面积的毛细血管瘤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不单纯是由于血小板减少,而且也是消耗性凝血病导致的结果。此综合症在血管瘤的婴幼儿人群中仅占1%,但病死率高达50%。
草莓状血管瘤怎么鉴别:
(1)鲜红斑痣:压之退色的鲜红斑片,不突出皮肤表现,一般在出生时即明显可见,不会自然消退。病理检查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
(2)海绵状血管瘤:隆起的鲜红或紫红色肿瘤,压之可缩小,去压后又复原状,多在出生时即出现,不会消退。
何确诊草莓状血管瘤?什么是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特点,治疗方法在儿童早期应进行积极治疗,并密切随访观察其变化。大部分血管瘤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持续发展,严重者毁损容貌,引起瘤体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碍,或者在血管瘤发生损伤时出血不止,甚至继发感染,经久不愈。因此,对位于眼、鼻腔、外耳道、口腔、外阴及肛周等部位的血管瘤,若肿瘤生长迅速,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外貌、功能和发育,并对患儿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应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进行治疗。只有正确区分病灶属于增生期、稳定期或消退期,才能正确选择治疗。对增生早期的血管瘤,除了无明显增殖的病例外,一般应树立积极治疗的观念,此时利用治疗阻断血管生成过程的某一环节,对防止病灶增殖造成的种种并发症及后期的外观恢复均有利。增生期的血管瘤一般发生在1岁以内,尤其在半年以内往往生长较快。草莓状血管瘤特别是特殊部位的草莓状血管瘤要早发现早治疗,不要相信血管瘤会自行消失,而一直观察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