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常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多见于出生在3日内或早产新生儿。发病初表现体温降低,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等症状,甚至乎发生硬肿和多器官损害体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有哪些病因?
1.内因
①体温调节的中枢系统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其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的调节功能弱,使体温降低。
②体表面积相应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丰富,易于失热。寒冷时散热增加,导致低体温。
③躯体小,总液体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耐受能力相对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热量丢失,体温便可降低。
④新生儿由于缺乏寒战反应,寒冷时主要靠棕色脂肪代偿产热,但其代偿能力有限,寒冷时易出现低体温。棕色脂肪分布在颈、肩胛间、腋下、中心动脉、肾和肾上腺周围。
⑤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由于其熔点高,低体温时易于凝固,出现皮肤硬肿。
2.外因
①寒冷环境:寒冷使末梢血管收缩,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致棕色脂肪分解,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寒冷时间长,则棕色脂肪耗竭,化学产热能力剧降,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发生心肺功能抑制的恶性循环。胎儿娩出后体温随室温下降,窒息、麻醉、母用镇静药、感染及产伤等因素,均可影响体温调节,更易发生低体温。
②摄入量不足:早产儿热量摄入不足,加之新生儿糖原储备少,产热来源受限。
③疾病:重症肺炎、败血症、腹泻、窒息及严重的先天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或畸形,基础疾病本身即致代谢的失衡,抑制了神经调节,造成微循环障碍,促进本病进程,严重硬肿常示新生儿病情危重的征象。
专家提示,寒冷、早产、感染、缺氧为本病的可能致病因素。因此,大家都做好围生期保健,尤其是农村,加强产前检查,防止妊娠并发症。避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