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侵犯皮肤或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小板不缩短,可伴腹痛、关节痛,或显示肾损害。本病会在任何年龄显示,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常见,女性比男性少。
除肾功能衰竭、脑出血外,一般预后良好,大多在4-8周左右好转,也可因多次反复而迁延数月或数年。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致病因子纷乱,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以为本病为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食物(鱼、虾、蟹、蛋、奶、海鲜等)、药物(水杨酸盐类、抗生素类、巴比妥类)、接种牛痘、伤寒、肝炎等疫苗、虫咬及其它变应原等致使条件都可促使发病;非良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还会发生本病。源于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淀、激活补体,致使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及其周遭产生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产生紫癜和各种局部及全身症状。
治疗策略
1.寻找并除掉致使条件,避免可疑的有关食物和药物;清除感染病灶,可适宜应用抗生素。
2.卧床休息,以利于皮肤紫癜消退和缩短其复发。
3.单纯皮肤型者可用抗组胺药、路丁、葡萄糖酸钙加大剂量维生素C3-5克,或甘草甜素等治疗。
4.对于有严重皮肤伤害的过敏性紫癜或者关节型、腹型紫癜患者,可予中等剂量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疗程一般1~2周,肾型者可酌情延长。激素对肾型往往医治作用欠佳,也不能预防复发。
5. 中医中药辩证施治有相应的效果,血热者以凉血止血为主,气血不够者以益气摄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