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母体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常染色显性遗传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a 囊肿位于真皮中上部,b 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c 囊内有环状排列的角质物及多少不一的毳毛。
常见症状:丘疹、囊肿、结痂
呈淡黄到淡红褐色小丘疹,直径1~2mm,有些丘疹表面结痂或呈脐窝状。好发于胸部,有些亦发生于四肢和躯干。皮损亦可限局于面部或呈播散性。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数年后可自行消退。本病可与其他皮肤损害伴发,如多发性脂囊瘤,毛囊多毳角栓病,先天性厚甲症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皮损特点,组织病理可以诊断。